为了解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现状,同时了解人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望,吉林大学“走进美丽乡村,建设大美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1年7-8月,在吉林、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地通过线下走访和线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乡村基层中去,在实地走访中聆听“美丽乡村”的故事,感受中国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同时,为了发挥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优势,团队以畜牧业作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将探究“美丽乡村”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畜牧业发展对农村的影响作为实践目标。
一、吉林省松原市花桥乡、通化县石胡镇公益村
团队成员在吉林省松原市华侨乡进行了实地调研。经与采访村级干部沟通得知,作为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花桥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如养殖规模较小、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村民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等。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为其提供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稳产保供政策得到实施,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吉林省通化县石湖镇公益村,团队成员采访了村级干部和村民,并了解到公益村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且没有受到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的影响。当地的养猪大户将自己成功的养殖经验分享出来,带动了一批以养猪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民。公益村村书记公伟国说到:“村民们的养殖理念逐渐向‘科学、集中、环保’转变,科学养殖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对养殖场的管理也更加规范。在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公益村的猪肉销量不降反升,更是体现出了现代化乡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的益处。”
二、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乡洪家营村、临沧市南美拉祜族自治乡
南美乡的畜牧业主要为小规模的个体养殖。不过南美乡的养殖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根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4日公布的南美拉祜族乡概况显示:截止至2020年底,累计生猪存栏5129头,出栏猪5918头;家禽16384羽,出栏18625羽;大牲畜存栏2338头,出栏359头;羊存栏7025只,出栏3754只。畜牧业收入2645.5万元,较上年增长218万元。在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的突然袭击下,南美乡政府开始对圈养、散养的猪进行捕杀,对养殖场地进行反复消毒、检测直至合格,将损失降到最低。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销售单价和销量都急剧下降。农户在得到政府的补贴后,经济损失得到了一定的挽回。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位村民说到:“党和国家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好,时代进步越来越快,农民的日子也富裕起来了。”
同为云南省的村落,昭通市昭阳区靖安乡洪家营村的畜牧业规模较小,以养殖业为主的农户也较少,养殖的品种以猪、牛、鸡等常见的家禽家畜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组织了农户培训,提升农户养殖技能。
三、新疆乌鲁木齐留子庙村
在留子庙村,团队成员采访了两位刚刚脱贫的村民和村委会主任。了解到,留子庙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畜牧业产品的销售存在一定困难,所以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给当地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时期,当地村委会采取了特殊的应对方法,由村干部将提前联系好的客户带到农户家中,直接达成交易。这样直接有效的应对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的损失。
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巴彦淖尔市杭锦旗红丰村
在麦新镇,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一位养羊的个体养殖户和一位养猪的集体养殖户。在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的影响下,两位养殖户的产业均受到一定损失。但在政府号召“村民不用泔水喂猪,设卡拦截来历不明的肉产品,对疑似感染的生猪进行扑杀”政策的影响下,非洲猪瘟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几乎降到最低。
在红丰村,经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自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以来,农村的生猪规模大幅的减少,由全村缩减为两户。伴随着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交通运输链受阻,部分羊肉滞销,在政府的有力调节之下,销售链逐渐趋于正常。农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此外,一位老奶奶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道:“‘美丽乡村’政策实施以来,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家各户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在开展线下走访调研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制作了调查问卷,面向村民发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村民普遍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普遍对国家“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表示支持且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一定问题,如村民对国家的助农惠农政策了解有待深入等。团队也将调查结果反馈了当地村委会部门,以期能够为当地农村农业的发展助力。
本次调研团队成员大多为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通过本次调研,他们将在校所学与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畜牧业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国家“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同时,也激励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国家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