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师者风范,动科风采(一)丨张嘉保:一片初心系家国,俯首甘为“孺子牛”

发布日期:2021-12-18 作者: 点击:

张嘉保,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突出贡献专家,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现任长春国家实验动物中心、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动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畜牧学吉林省特色一流A类重点学科带头人。

任教35年以来,他始终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向学,悉心育人,承担《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动物繁殖原理与生物技术》、《动物育种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编(参编)专著与教材11部,培养硕博研究生近百人。他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带领团队致力于动物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胚胎工程的研发,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9项,参与培育了吉戎兔延黄牛两个国家畜禽新品种,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在动物分子育种与胚胎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


出身于农、立志学农、以身许农

1963年,张嘉保教授出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那个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能吃饱就很难了,吃更是所有人饭桌上的奢望。挨饿的经历刻骨铭心,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张嘉保自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梦想:吃饱饭、吃上肉。

1979年,迈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张嘉保教授兴奋地意识到:这,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四年里,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汲取畜牧学科知识的营养。无数次通宵达旦、无数个白昼黑夜,是他为逐梦挥洒汗水的真实写照,更为他今后的科技兴农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1983年,张嘉保教授考取了当时全军唯一的兽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又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内动物繁殖学科学术带头人、家畜繁殖学家董伟教授。奔波于长春、北京两地,奔波于实验室和猪场、牛场之间,张嘉保教授忍受着一线养殖场艰苦的环境以及巨大的科研压力……这是如今很多青年学子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但他却乐此不疲。那时的他,每天都会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匆匆赶到猪场、牛场进行采样,然后马不停蹄、小心翼翼地将采集的实验样本带回实验室。显微镜之下,记录着数据的千般变化,在无数次的科研实验中,捕捉那一个个稍纵即失的生命玄机。


19907月,他顺利通过博士答辩,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动物繁殖学博士。导师董伟教授曾这样评价他:有一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有一种对学问严谨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更有一腔对祖国无尽的爱。带着导师的高度赞誉和深情嘱托,张嘉保教授踏上了学术求索的新征程。他多次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在异国他乡续写着一名农牧科技工作者的坚守。期间,他坚决按期回国,以国之培养报效国之发展。


初心映军心,七年进藏路

印象中的西藏是那碗浓郁的酥油茶,是那片宁谧的纳木措,更是那脉皑皑的雪域高原,但当年西藏线上那些为西藏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青春的官兵们除了面临缺氧与严寒,还面临着吃肉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农牧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军人,张嘉保深知自己同时肩负着科学研究的责任和为国奉献的使命。1995年从日本回国后,为解决驻西藏部队很难吃到鲜肉的实际难题,一身戎装的张嘉保率课题组连续7年进藏,先后为驻藏部队养殖场设计出适应寒区的鸡舍、猪舍,制定了畜牧养殖发展计划。

1995年,张嘉保教授第一次进藏,正值某部农场投资39万元购进的仔猪爆发烈性传染病,他与课题组其他同志立即组织会诊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使农场免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深入调研驻藏部队养殖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围绕高原猪的养殖需求,张嘉保教授于1996年设立了西藏高原猪繁育与优化生产模式研究课题,并依此创建了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种猪繁育基地和功能齐全的动物中心医院。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实现了育肥猪日增重达0.75公斤、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的养殖纪录,也填补了高原养猪的多项科技空白。七年来,张嘉保教授率课题组为驻藏部队和地方举办了8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参训人数达426人次。尤其是举办的藏族退伍士兵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懂技术的少数民族人才,受到了国家科委、西藏自治区和西藏军区领导的高度评价。解放军总后勤部为其记二等功一次,并授予十佳文明服务个人荣誉称号。

路走对了,才有光明,张嘉保教授用双脚丈量着那片神秘而伟大的土地,用双手为解决驻藏官兵吃肉问题贡献了力量,用坚毅的军人意志和朴素的科研精神书写着雪域高原上的传奇。他说过:我是一名军队的农牧科技工作者,我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边防高原部队的生产实践中去,为部队建设、为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点什么。


心系农民,甘当孺子牛

种源是肉牛业的芯片。肉牛繁殖效率低导致的优良种源不足,对我国肉牛产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张嘉保教授带领团队,立足我国地方良种和引进品种,在揭示繁殖规律与调控机理、挖掘鉴定功能基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分子标记/发情控制/超数排卵/体外受精/性别控制/体细胞克隆/活体采卵等技术的高效快繁体系。他带领团队并联合企业,争取国家支持开展联合育种,参与培育的延黄牛”2008年通过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针对我国优质高档牛肉供不应求、缺乏生产高档牛肉的种群和产品的现状,他带领团队开展高档肉牛种源培育,从养殖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的技术攻关,培育出了高档肉牛新种群,构建了繁育-饲养-育肥-精深加工-销售-餐饮-产品可追溯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打造出吉林黑毛牛特色雪花牛肉品牌,有力地促进了肉牛行业的技术升级。



张嘉保教授情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7年,张嘉保教授带领团队参与吉林大学定点扶贫通榆县的工作。他将多年的科研成果与当地红牛资源相结合,以提高草原红牛繁殖技术为主攻方向,选扶了5个现有养牛企业,推广示范高效扩繁技术,形成了吉林大学-企业-贫困户的智力扶贫模式,带动90余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为通榆养殖业争取财政奖金200余万元。在他的心中,多一头红牛的茁壮成长,就多一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多一个养牛企业的壮大,就多一个乡村振兴产业的崛起。草原红牛已和当地的自然风貌融为一体,逐渐形成通榆县特有的红牛文化。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服务团副团长和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嘉保教授坚持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己任,除参加定点扶贫通榆县工作以外,他组建技术团队,先后到乌蒙山区、太行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六盘山、三区三州、吉林延边等贫困地区开展肉牛养殖技术扶贫。近三年,扶持养殖企业20余家,技术服务企业近50家,编写技术资料4本,举办培训班近30期,培训人员2000余名。他的扶贫足迹遍布全国10个省(区)16个贫困县,中央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媒体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张嘉保教授永远走在兴农的第一列,只要是和畜牧发展相关的领域,都有他辛劳的身影。只要是百姓关注的地方,都有他的目光。他心里想着农民,工作惦记着农民,系农民无尽。



张嘉保教授用步履踏出牛魂,用双手带领农民走上牛路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路途漫漫,张嘉保教授已蓄势待发,面对未来,他畅想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还要继续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在扶贫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科研力量投入进来,更重要的是把科研成果转化进来,包括育种、繁殖、饲料、营养、育肥、屠宰加工等,实现一体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张嘉保教授身兼数职、成就斐然、屡获奖项,就像成熟的麦穗,低调谦逊,不争锋芒,却累累硕果。作为动物科学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将厚德笃行,创新致远定为学院的院训,也将其作为自己为人、为师、为学的毕生追求。在培养面向未来、胜任未来的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道路上,他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躬耕不辍,育人不已。

 

上一条:师者风范,动科风采(二)丨欧阳红生:用行动诠释一个“大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
下一条:动物科学学院召开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会